蜀绣,锦绣成都三千年
“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
——西汉·扬雄《蜀都赋》。
这是关于蜀绣最早的记载,锦者,蜀锦;绣者,蜀绣也。蜀绣又称川绣,起源于川西民间,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古蜀时期。其技艺以针法见长,共有12大类、138种,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而生动的图像,又善于表现山水磅礴的气势。中国名绣之一。
如今,蜀绣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逐渐以衣物、首饰、装饰画等更为精致的形式,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6月11日,是我国第十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为“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近日,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成都蜀绣博物馆馆长杨德全表示,蜀绣,就是用一针一线串联起锦绣成都三千年。
△杨德全
历史回声
蜀绣,驰名天下三千年
“数千年的蜀绣工艺,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不断发展演绎,成为中华的瑰宝。这门精美绝伦的民间技艺,需要我们共同守护。”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省蜀绣代表性传承人吴玉英娓娓道来。
蜀绣起源于川西平原,因川西古称“蜀”,所以该地刺绣称为“蜀绣”。
蜀,是一种野蚕,清代汉学家段玉载所著《荣县志》记载:“蚕以蜀为盛,故蜀曰蚕丝,蜀亦蚕也”由此可见,蜀便是蚕。“古代川西,正是因为种桑养蚕业发达,才被人称为‘蜀国’、或‘蚕丛国’。”吴玉英说。
△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携手四川省蜀绣传承人吴玉英、中国原创文化鞋履品牌sheme设计师研发团队、海派旗袍设计师苗海燕联合设计创作的《芙蓉韵》蜀绣服装鞋履系列作品。
随着发展,蜀地有了丝织品后,民间刺绣日益兴起,发展到秦汉时期,已具有一定的技艺。两晋时期,战祸殃及中原,蜀地在偏安的环境里,让蜀绣继续发展。“那时,民间刺绣逐步兴盛起来,刺绣品为蜀地的一大特产,被人视为珍宝。”
宋代,金兵侵扰中原,但始终未能入蜀,社会比较安定。帝王、富人享乐之风盛行,刺绣品需求量增大,刺绣技艺也随之提高。《全蜀艺文志,卷三十四》记载,“织文锦绣,穷工极巧”,不但工精,影响也逐渐扩大。
蜀绣经过世代相传,技艺不断完善,风格逐渐形成。清道光以前,散布在广大民间的蜀绣已相当普遍。那时,除闺阁女红外,逐渐出现了专业刺绣人员,并产生了许多小型的刺绣作坊。
“蜀绣灵活而巧妙地运用这些的针法来表现光、影、形、质,使其层次分明、鲜活灵动。蜀绣以其独特的针法和花鸟虫草等鲜活生动的题材,形成了与苏绣、湘绣和粤绣的区别。”吴玉英说,2006年5月20日,蜀绣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前,也被作为国礼赠送非洲友人。不难看出,当前,蜀绣已经逐渐成为除大熊猫外的第二张四川名片。
穷工极巧
蜀绣,绣出中华文化之美
用“穷工极巧”来形容蜀绣,一点也不夸张。
据杨德全介绍,蜀绣技艺以针法见长,共有12大类、138种。蜀绣以本地织造的白、红、绿等色缎和彩丝散线为原料,各种针法交错使用,施针严谨,用线工整稳重,设色典雅,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而生动的图像,又善于表现山水磅礴的气势。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地方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影响,蜀绣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一切尽在针尖上的功夫。
对于杨德全来说,想要学好蜀绣,必须要能沉得下心来,一步一步地学,才能感受“一根丝线分十二根,一根绣针百转千回,花从指间生”的美妙。
“绣”不仅是一种具有审美气息的消费品或奢侈品,还是“美”的同义语。中国刺绣的历史久远而丰富,“绣”在古代典籍中有很多文字记载。在《诗经》中有“黼衣绣裳”“衮衣绣裳”和“素衣朱绣”的描述。古代典籍早就把“会”(绘画)与“绣”并提,将“锦”与“绣”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在“锦”上添“绣”,就是锦上添花,所以“锦绣”一词,虽指精美鲜艳的丝织品,也喻示美丽和美好。
△蜀绣文创类实用品“飘飖蝶”系列
“在蜀绣的纹样与题材上如何表达,也能体现蜀绣技艺的审美和内涵。”杨德全介绍道,在创作题材上,蜀绣传统的题材以芙蓉锦鲤和龙凤最为代表,还包括巴蜀地区的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也有描绘巴蜀地区自然风光的图案和展现巴蜀民俗与文化的故事图案。“蜀绣的创作题材还大量使用民间吉样如意图案,如:龙、凤、鹿、鹤等,有的取音似,有的是形似,都是传统文化里象征富贵、长寿、财禄,福运等纹样,这些素材都反映了巴渝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杨德全说。
此外,为了满足现代市场的多元需求,蜀绣在其题材上进行了许多创新,“有参照工笔画的特点进行创作的,亦有模仿油画的逼真写实作品。”参观成都蜀绣博物馆,从手掌大小的绣品,到挂在整面墙的巨幅作品,从生活使用的蜀绣扇面到精美收藏品,现代蜀绣的表现形式多样,题材也更加丰富。“虽然经典的样式依然能得到大家的喜爱,但如今我们也注重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杨德全说,作为一名蜀绣艺人,他们不断地在创作、思索、创新,让流传了千年的技艺,在如今依然焕发出光彩。
创新传承
蜀绣,在太空飞行也回归生活
作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距离地球约350公里的外太空。2005年,10月17日,蜀绣版的太阳神鸟搭乘载人飞船在太空飞行115小时32分后,回到了地球。而这件绣品,就出自杨德全之手。
△杨德全与蜀绣版太阳神鸟(复制品)
杨德全将她与团队绣的太阳神鸟图案蜀绣小心地展示出来,“这是复制品,原品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她说还记得绣制时是秋天,她们三位绣工花了半个多月,轮流加班绣制才得以完成。一比一蜀绣的太阳神鸟在灯光照射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都散发出丝线的熠熠光芒,仿若太阳本身在发出动感的光亮。
“在正式开始绣制前,我们试验了很多种针法,最终选择了车拧针。你仔细看,用这种方式绣出来的太阳神鸟图案,整个针线走向呈旋转状,且看不出针脚与断线,同时还能体现太阳本身的光泽。”随着杨德全的介绍,的确能真切体会到这一特点,仅太阳12道光芒的呈现,就像是羽毛般顺滑且生动。
作为成都蜀绣博物馆馆长,杨德全认为自己有责任、有能力、有担当将蜀绣传承下去,将它作为成都的一张名片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同时,在她的传授下,女儿赵婧阳已经有能力成为接班人,面对蜀绣博物馆未来发展,她认为除了要把蜀绣本身的技艺和特色传承下去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新元素融入到蜀绣博物馆中。
“蜀绣,一直有‘蜀中之宝’的说法。”四川大学副教授、蜀绣研究专家赵敏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很多人会有错误的概念,认为是如今的社会发展,让蜀绣融入进人们生活中,其实蜀绣一直都在人们周围。“在以前,蜀绣是家家户户女孩子从小就要学会的技艺,是生活中重要的元素,就连出嫁都会有绣品。”赵敏说,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让手工技艺脱离生活,但如今,蜀绣以它秀丽的姿态,再次出现在人们周围,应该算是“回归”生活。
在赵敏看来,蜀绣和蜀锦是成都几千年文明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它们不单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成都特有的、不可替代的艺术。“蜀绣,以源远流长的历史记忆、变幻莫测的针法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名扬海外。”赵敏认为,它的发展同蜀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特色、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相辅相成,是绘画和刺绣最古老的结合。它以最为古老和传统的蜀绣技法、以及创新针法,融合现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文化观念,化丹青浓彩于丝绢之上,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宏图巨制,描绘着变幻莫测、鬼斧神工的艺术风貌,又如一曲跌宕起伏的交响乐,演奏着美轮美奂的千古绝唱。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实习生 张人杰
编辑 段雪莹 图据受访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