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智慧与启示

  经典品读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德经》中的智慧与启示插图

道德经(节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

  【领读人】

《道德经》中的智慧与启示插图1

  谢清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夏老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老子是中国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其所著《道德经》作为中华文化元典,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

  朱熹有言:“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也就是说,《道德经》之所以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有着深邃通透的阐发,是因为老子对从远古到春秋时期先贤以治国理政为核心的经验加以了总结和提升。

  《道德经》的智慧历久弥新,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等名言阐发治国理政思想。因此,通过品读《道德经》,可以加深我们对《决议》精神的理解与把握。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治国理念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有言:“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在老子看来,圣人是幸福社会的缔造者。这是因为圣人“不积”,没有私有观念,不为自己奋斗,而是天下百姓奋斗。因此他能够不断地帮助人民,不断地造福于人民。圣人积极作为而不与民争利的高尚操守与共产党人没有私利,一心为人民谋幸福的情怀是共通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如同老子所说的“天下乐推而不厌”,百姓乐于推举圣人作为领导者而不厌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根本上讲,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与宗旨所决定的。

  老子深知人民是政权的根基,失去民心的政权是不稳固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铿锵有力地指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之。”意思是说圣人作为理想的执政者,他以百姓的所思所想为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没有自己的心思。圣人治理天下广大悉备,在服务天下苍生中浑沌自己的心思,对待百姓就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

  如今,中国共产党视百姓为父母,有着洞彻“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觉悟与执政理念,其中无不闪烁古人的智慧。

  “惟道是从”的行动自觉

  老子殷望世人能够“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他坚信有理想信念,品德超凡的人一定是服膺大道正义的人。一个能成为百姓拥戴的圣人,一定有其思想定力。对此,老子曾道:“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假如说他有不同于他人的智慧,那就是在行进于道上的时候,始终畏惧走上邪路。因为他深知人们有喜好走捷径的毛病,虽然成功的道路十分平坦易达。如此更彰显了老子“四绝”的卓越之处,即“绝圣弃智”,不耍小聪明;“绝仁弃义”,不感情用事;“绝巧弃利”,不投机取巧;“绝学无忧”,不卖弄学问。治国理政,要走常道,不走邪道,中正而行,坚持原则。

  当然,在非原则问题上,可以随机应变,用奇谋奇兵,而终究得天下者,正是奉行无事亦即无为而治的执政者。

  “不善者亦善之”的团结智慧

  一切法宝的共同特点便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统一战线的精义在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这本身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从一大时的党员50多名到现在9500多万名的世界超级大党的成功因素之一。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有言:“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良善的人我善待他;不够良善的人,我也善待他,最终一起德性良善;诚信的人,我诚信待他;不够诚信的人,我也诚信待他,最终一起德性诚信。这句话从精神智慧而言,完全与统一战线的要旨相通。因为统一战线工作要面对不同信仰,不同价值追求,不同利益诉求的人,那就必须寻找最大共约数,以期开展不同层次的合作,实现共赢。

主委致辞

《道德经》中的智慧与启示插图2

民革上海市奉贤区委会新党员支部 主委杨志英

  在民革履职能力建设年,能够参与开展团结报《文化周刊》策划的“团结读书会”品读经典活动,对于民革奉贤区委会新党员支部而言,意义非凡。经典作品是一个时代的精华,诵读经典,读的是故事、学的是道理、悟的是精神。在饱含着文化氛围的“团结读书会”品读经典活动中,党员们分享、交流了自己对中华经典作品以及对中华文化传承弘扬的理解与感悟,坚定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为积极响应“书香民革”建设,民革奉贤区委会新党员支部将坚持定期举办读书活动,将学习经典作为一项长期活动,不断开展下去,在民革党员中营造“人人读书、常常读书、多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在提升民革组织文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党员的自身文化素养。

  支部共读

  【民革上海市奉贤区委会新党员支部】

《道德经》中的智慧与启示插图3

图为支部党员开展团结读书会活动

  民革上海市奉贤区委会新党员支部成立于2019年11月,现有党员20人。在民革上海市委会和民革奉贤区委会的关心支持下,支部致力于扩大民革影响、传播中山思想、弘扬博爱精神,通过“1+1>2”的宣传双阵地以及“党建+”的共建新模式,打造支部特色活动,着力关注孤寡老人、特殊儿童、快递员、外卖骑手等群体,在传统节日送上爱心,传递民革温暖。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支部邀请专业人士拍摄短视频,讲好“上海最后的渔民生活”故事。支部成员踊跃走在疫情防控的一线,积极捐款捐物。

  支部积极组织开展调查研究,撰写提交社情民意。支部主委杨志英撰写《新冠肺炎对实现全面脱贫的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等两篇社情民意信息分别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采用,《关于疫情防控形势下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建议》《建议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等多篇社情民意信息获上海市领导批示。

  支部获“上海市示范支部”“民革上海市委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支部主委杨志英获“民革上海市委三八红旗手”称号、上海市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优秀信息联络员。支部党员陈诚原创的“滩浒三宝”品牌项目,被评为2020年度奉贤区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优胜奖,其事迹获登“学习强国”平台。

  学习感悟

  支部党员顾方敏:

  《道德经》有点像巴赫的音乐,看似简单,实则深刻。

  “道”字怎么写?先写首,再写走之边,实际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在我看来,“道”是对大千世界万物规律的阐述,而“德”是在知道这些规律后如何去实现。老子强调有用和无用之间的关系,有和无是相互转化的。《道德经》里有一句话:“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无为不是无为,老子反对的是人世间功利性的为。

  当然,不同的人接触《道德经》,感受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其感悟也是不一样的。《道德经》里还有一句话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告诉人们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大自然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季节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会生老病死。但“弱者道之用”告诉我们,这个变化不是一夜之间疾风暴雨的变化,而是缓慢的运行方式。

  支部党员孙春晖:

  几次拜读《道德经》后,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关键词是:行于大道。这四个字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三章,原文是:“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意思是说,我明确认知,必须走大道,就怕走邪路。走路只是一个比喻,老子所说的道,带有本原性、终极性意义。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摆脱了对社会现象的具体分析,而是寻找天地的母亲、万物的起始、宇宙的核心,称之为“道”。道先于天地而生,浑然天成,寂寥独立,周行不怠,创造一切。从道出发,中国智者跨越了很多民族很难跨越的思维门槛,开辟了东方精神大道。

  人生之道便是德。这里的德跟儒家提倡的德不同,并非教化的目标,而是万物的自然属性,也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在老子看来,德是一种天然秩序,人的品德由此而来。因此人生之德,不是来自学习,而是来自回归,回归到天真未凿的状态,德道统一。

  支部党员余涓涓:

  《道德经》被誉为中华文化思想的一座主峰。有人说,看其他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读《道德经》就是登上高山之巅,往上可以观宇宙之变化,往下可以看世间之沉浮。

  《道德经》说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说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它说处世之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大至天地,微至尘泥,以及修身、养生、处世、治国,包罗万象。

  记得《道德经》第二章有云:“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意在告诉我们,圣人无为地处理事情,无言地施行教化,使万物生长,但却不对它们发号施令。养育万物却不占有它们,施恩却不自恃有恩,功成名就但不居功自傲。

  如同养育孩子,相比于我们对他们发号施令,去教育他们如何去做,更需要的是我们的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行为去感染他们,影响他们。尽管父母生育了孩子,但是孩子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的成长遵循自身规律,我们无须过多干预,孩子的人生之路需要他们自己去走。

  支部党员卫方欣: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经常被人误解为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主张学习求知。其实不然。这里的“为学”和“为道”是两个方面,“为学”是探求外物学问的活动,学习和积累外在的实践经验或一般性知识,所以是愈累积愈多,称之为“为学日益”;而“为道”则不一样,“道”是精神上的,我们可以将“为道”理解为一种高级的智慧,一种对宇宙万物最根本、更全面的认识,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摒弃成见、偏见和欲望的干扰,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所以要“为道日损”。

  哲学家冯友兰曾说:“为道就要日损,为学就要日益,但是,所损所益并不是一个方面的事。日损,指的是欲望、情感之类;日益,指的是积累知识的问题。”为学所得是知识的积累,为道所得是精神境界和智慧,所以,“为学”和“为道”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一方面吸收知识和经验,一方面过滤掉不需要的东西,有点类似“去伪存真”的过程。

  我们不妨将此理解为拿起和放下,人生原本就是一个不断拿起又不断放下的过程,获取是人类的本能,但是放下却是人们活得更好的技巧,它可以是放弃,也可以是选择,这种“放下”是精神世界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