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养老设备让老人养老不离家

来源:武汉晚报

床垫监测呼吸 心跳网络上传

智能养老设备让老人养老不离家

智能养老设备让老人养老不离家插图

养老管家徐雪来到94岁老人徐贵莲家,和独自在家的婆婆聊天解闷。之前徐婆婆的女儿有事外出,通过智慧平台呼叫了情绪疏导的服务。

记者胡冬冬 摄

“您今天身体感觉怎么样?有什么需要我们提供帮助的吗?”28日,江汉区江汉里吉年颐养中心的养老管家徐雪打开智能设备,与身在家中的94岁老人徐贵莲接通视频电话,开始远程查房。

在老人家中,智能床垫实时监测的心跳和呼吸数据,会在中心健康管理平台和区级养老平台上同步反映,便于工作人员掌握其健康情况。

徐贵莲和家人住在江汉人家小区,去年,在江汉区启动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后,徐贵莲成了首批受益者之一,专业养老服务机构的专业照护服务由此延伸到老人家中。

各类智能设备上阵

“家庭养老院”破解养老难题

28日,本报记者来到徐贵莲老人家中,据家属介绍,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且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与人沟通存在一定障碍,此外,老人还患有高血压及其他基础疾病。去年,被纳入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对象后,养老服务机构对老人进行了身体、照护需求的评估,制定出个性化居家服务包,再根据居住空间条件,进行了适老智能化改造。

记者看到,家中的卫生间、卧室、走廊都发生了变化,老人床边安有围栏、扶手,方便起身,上面还有SOS按钮,轻按就可实现一键呼救。

吉年颐养中心负责人介绍,智能设备,“适老”是关键,在实际应用中,要尽可能方便老年人使用,他们也会让工作人员多上门指导老人,解决他们使用智能设备的困难。

如果老人独自外出,红外线感应和门磁装置将自动记录,根据服务机构此前设置的报警阀值,在后台发出提醒。“比如凌晨这类非正常活动时间开门,会怀疑有人非法闯入或老人走失”,如果家中一两天没有外出记录,后台也会收到报警信息。

破解特大城市养老难题,武汉一直用行动应答。2021年,已有一系列居家适老化设备进入2073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中,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让老人居家养老更安心。

每位老人配备专业团队

吃饭、看病、心理都有人管

硬性配套建设及软性配套服务的同步完善,是构筑居家养老体系的重要环节。

记者看到,在吉年颐养中心的服务档案里,每位老人都有自己专属的服务团队,包括护理员、心理支持人员、服务管家、信息化服务人员和医护人员。老人的疾病史、生活方式、用药情况等健康信息也一并记录在案。

除了有专业人员定期上门护理,社区安排了志愿者每日为老人配送中餐。

养老管家徐雪介绍,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由政府出资完成,建成床位后,每月,中心会提供不低于30小时的上门服务,其中,生活照料服务不少于10小时。此外,老人也可根据需求来选择其他项目,自行购买服务。

近年来,武汉市全力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养老设施总量、服务供给能力、服务功能水平持续增长,初步形成立体式、多层次的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今年3月,武汉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经验入选国家改革试点优秀案例。

2021年发布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到,2022年全市将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

被“解放”出来后

低龄老人开始帮助高龄老人

医疗照护服务也没有落下。每天,机构对徐贵莲老人进行两次远程查房;每月,中心的医护人员会上门两次,进行体检及健康指导。“有他们在,我很放心”,徐贵莲的家人十分认可家庭养老床位。

母亲的养老难题解决后,年近花甲的女儿邹汉英意识到,养老工作很有意义,她来到吉年颐养中心尝试当起家庭养老床位的兼职护理员,服务社区其他有需求的老人,“中心提供了免费技能培训,我也在工作中找到价值”。

江汉里社区的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约达40%,90岁以上老人就有36位。今年3月开始,12位社区志愿者自发承担起为老人服务的工作,这些成员的年龄基本在60岁左右。

成员袁会姣已经退休,她说,比起高龄老人,自己尚有能力去照顾他们,“能为街坊们发挥余热,我觉得蛮骄傲”。只要其他高龄老人有需求,她就帮他们买药、送餐,或是上门陪伴。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袁会姣积累起志愿积分。

“社区把周边可以用上的资源都整合了起来”,江汉里社区任莲芳告诉记者,社区施行了积分兑换奖励的制度,志愿者为老人提供服务后,均可以积分兑换优惠券,可用于社区周边的药店、超市,还能抵用小区停车费、物业费。

在社区的引导下,变化悄然发生,现在,报名的志愿者持续增加,社区老人也收获着温暖与爱。

记者刘晨玮